Search

《僧人心態》第一部 放下

正在看這本書,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,分享一下目前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僧人心態》第一部 放下

正在看這本書,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,分享一下目前看完我自己的心得,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,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。

✅ 自我認同篇
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,例如你的財富,你的職稱,你的地位,你的才藝特技等等,這些沒有什麼不好,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,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,有天當失去了,你的世界不就崩壞了。

這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正念跟呼吸的練習,當你把身邊的意見,義務,期待關閉了,就能夠看到真正的自己。

「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,勝於完美地模仿別人。」薄伽梵歌 3.35

✅ 負面情緒篇
大腦原本就很容易產生很多小劇場,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而不自覺,此時有簡單的三個方法來解決。

Spot Stop Swap
首先要能夠有意識的知道自己產生了負面情緒,如是的指認它觀察它,進而試著停止,再來就是要轉換。

如何轉換呢?透過隨喜,就是隨他人之喜,為他人的成功開心,再來是寬恕,寬恕他人最終等於寬恕自己。

另外裡面提到的25/75原則,就是結交3個能夠提升你的朋友,來平衡掉1個讓你產生負面能量的朋友。

所以建構一個能夠提升自己的同溫層,看來也是很重要的。

✅ 恐懼篇
恐懼也是人本能的反應,我們要做的事依然不是逃避他,而是有智慧覺知的面對它。

如果是害怕失去而恐懼,我們要練習的是消除執著,因為事實上,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會永遠被你掌控跟擁有,沒有任何一樣東西。

而正念去看待恐懼,了解它的全貌,調整你的呼吸,勇敢的面對它也是人生的功課,好的恐懼能使人成長。

✅ 意圖篇
我們做任何事的動機,大概可以分成四類。

恐懼跟慾望。
我們害怕失去什麼,我們非常想得到什麼,我們與他人比較,總覺得他有我也要有,他有我要擁有更好的,等等。

這些也都是人的天性,但這些著重的地方往往都只停留在“我”。

除此之外,還有另外的動機是責任跟愛。
我們覺得我們對社會有責任,對他人有愛,我們的行動是基於這些出發點,我們著重的地方就已經從“我”變成“我們”了。

人最終真正的快樂來源,還是來自付出,當然每一個行動都不會是單純只有一個動機,通常是混合的。

但如果在每次的行動中,包含了更多的對社會的責任跟愛,相對比較少的個人恐懼跟慾望,這樣便能活出更有悅性的人生。

放下自己多餘的身份認同,放下多餘的負面情緒跟恐懼,最後放下過多的小我。

就是僧人心態的第一步。

待續
大家有興趣我才繼續寫下去😂

#僧人心態
#阿肯師閒聊系列
#kensyogalife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